中醫學理---臟腑之間的關係3

2011030810:00
肝與小腸: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腎能滋養肝。若心火移熱於小腸,灼傷陰液,則會引發肝病而使筋肉抽筋。若肝受溼熱,將會侵襲小腸,引起小腸濕熱而病變,脈將會弦細遲緩。
肝與膀胱:肝主筋,膀胱主津液。若身體燥熱,流汗過多,氣液俱傷,筋(肝主筋)將會失去溫熙濡養而受傷。膀胱寒水上冒,將使肝連累遭殃,起身頭就會眩暈。
肝與大腸:肝脈直貫於胃,胃腸相連,故若肝傷於寒邪,將會出現小腸火衰而小便清;肝若傷於熱邪,也會使腸中結成燥糞。
肝與胃:肝屬木,胃屬土。若肝木氣盛,將剋制胃土,而出現氣上沖心,胸腹緊張,發生上引如懷之感。
脾與小腸:小腸火生脾土,為母子相生,若小腸熱甚,將導致脾濕滋生。小腸受暑,將造成脾土虛衰。
脾與膀胱:太陽日出於土,夜則入於土中。若足太陽膀胱經的氣化陷於中宮脾土,則脾經之氣壅滯,轉輸水液的功能將會衰竭,出現無汗而小便不順暢的病症,宜設法助脾轉輸津液,以化氣行水。
脾與膽:足少陽膽經藏相火,相火生脾土;膽屬木,木剋土,故宜用風木化土治脾經之疾病。
肺與小腸: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小腸等百脈皆朝會於肺。小腸屬火,肺屬金,二經氣化相通,互為體用。若咳嗽失氣,乃小腸病影響到肺。
肺與膀胱:太陽主表,肺合皮毛也主表,太陽膀胱主水,肺為水之上源。若痰飲為病,則知肺氣不能通暢水道,膀胱之尿不能隨氣化而出,二經同時有病所致;此時,宜溫化陽氣以行水,肺氣自然通調,痰飲自然去除而痊癒。
肺與胃:胃之大絡為宗氣匯聚之處,與肺氣相通,故肺、胃兩臟器相互感通。
肺與膽:膽屬火,肺屬金,火剋金。若膽火犯肺金,將會引起咳嗽、嘔吐膽汁,形成膽、肺同遭受病變。此時,宜補水之上源,使肺氣清肅,再設法通瀉膽火,將可痊癒。
腎與小腸:腎與小腸同處於下焦,位置相近,氣化也相通。若腎水耗傷而化熱,則小腸也熱盛,小腸主泌別清濁,使多餘廢棄水液滲入膀胱。所以小腸熱,則小便難於滲泄,而出現小便黃、少、淋、澀的病症。若腎氣積久,寒邪侵小腸而罹患疝氣,出現睪丸、腰脅、少腹疼痛,宜溫通腎與小腸之氣而收功。
腎與大腸:腎開竅於二陰,故與大腸同氣,會直接影響大腸的功能。腎寒下則利於輸送津液與排泄水液,腎熱則大變必硬,宜清腎之熱而保其陰津,以瀉火通便。
腎與胃:腎脈從胃貫膈,腎為胃關,關係到胃中水液正常代謝。若腎、胃二氣不足,則不能化水,而出現水腫,宜溫化腎陽,關隘通則水氣自能正常的運化。
腎與膽:膽汁來源於腎水,若腎精耗散,則膽汁將會減少。肝開竅於目,膽氣注入於瞳孔,瞳孔又屬腎所主管,所以,腎與膽自然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