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易經1

2010121910:00
古人站在高處觀望,發現天覆於上,地載於下,人居於中,領悟出天、地、人三才的概念。認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得道。又觀察到在天地之間,還有雷、電、風、雲、雨、露的變化,並有高山、湖泊、水、火的存在。所以,繼乾為天,坤為地之後,尚有雷風相搏,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的論點。
同時,發現太陽的運行影響到氣候的寒、熱、溫、涼之變化,萬物的生長和收藏,於是得出四時氣化的概念。因為太陽是從左東升,向右西落(古人所了解的方位【八卦方位】和現在地圖的方位正好相反),於是得知左右、上下、四正的概念。由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節氣,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接轉換時期,於是將四立節氣定為四角落方位,合稱為四隅。因為晴朗時可見到太陽,晦暗時則看不見,而得出顯晦的概念。由於太陽在天空的軌跡有升有降,而得知高卑、上下的概念。因為太陽移動到南、北迴歸線定點後,又會反折回來,而得出往返、遠近的概念。由於太陽軌跡成三百六十度圓,周而復始,於是得知循環的概念。太陽出現在白天,有光有熱,月亮出現在夜晚,有光無熱,而得出晝夜、寒熱的概念。太陽常圓,月有盈缺,而得知虛實、盈虧、陰陽的概念。同時,天地萬物是有形的,氣化活動是無形的,氣化活動總是依附在有形的物體上進行,因而得出氣附於形,必須依形察氣,此即為中醫診斷學、藥理學的基礎。
易經以數、理、象窺測宇宙之謎,以「一陰一陽之為道」的哲學理論,說明陰陽二氣之對立的統一變化是宇宙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並以天地立論,陰陽為綱,剛柔交錯,構成宇宙的成因論。易經暗藏玄祕天機與奧妙法則,兼具「簡易」、「變易」和「不易」三種含意。易經內包含有「天之道」與「民之故」,凡事若都能用易經的思維方式去探求自然與社會現象就會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醫易相通由來已久,而中醫學的「黃帝內經」是中醫與易經匯通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論述五運六氣、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以及各種病證產生與變化的原理、治療的原則。這些基本的原理和原則,都源自於易經的自然規律而來。是古人對宇宙仰觀俯察,從天文、氣象中得出的基本法則。由於古代沒有文字,於是有的用圖畫表示,如太極圖;有的用符號表示,如八卦圖;有的用數字表示,如河洛圖。所以中醫有兩句傳統格言:「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醫」,「易具醫之理,醫得易為用」。
博大精深的易理也蘊含著生命科學的奧秘,尤其以易經為首、皇帝內經為輔的醫易科學之融合,對揭示生命科學蘊藏著驚人的潛力。易經早已明示宇宙萬物皆由陰陽所組成,而人體的生命運動是陰陽的運動,故有「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的生命起源之論述。易經對生命科學的理論導源,係以日、月宇宙天體的運動,產生陰陽的消長轉化,從而產生陰陽氣化,由氣化產生生命。所以,生命之源,源自於宇宙陰陽氣化運動,生命在於運動。由於陽氣是源自於陰精,從人體生命活動來說,保養精血津液陰氣,減少耗散,並多到自然界的海洋、高山、濃林之中吸收陰離子,以補充人體的陰氣,是長壽的秘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