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易經4

2011010310:00
人體與五行

五行將自然界外在四時的季節、氣候變化,與人體的構造、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食物相結合,以五行彼此間的生剋理論,建立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概念。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骨髓生肝,腎主耳。
自然界一年有春、夏、秋、冬及四立,四季的氣候變化。人體處於自然環境中,必須適應季節轉換的氣候變化。五臟外應五時,各有所主的季節,即肝木旺於春,心火旺於夏,脾土旺於四立(尤其是立秋),肺金旺於秋,腎水旺於冬。五臟在其所旺的季節,因其當令,容易受邪而發病。即春天多發肝病,夏天多發心病,立秋多發脾病,秋天多發肺病,冬天多發腎病。若不是當令的臟受邪,也常會傳染於當令的臟而發病,如春天肺受邪,常會傳染於肝。
五臟的生理功能之間是一個有機而密切聯繫的整體。當其中一臟器有病時,常會連累其它的臟器,甚至影響一系列的生理功能。通常,某一臟器有病時,會影響到其五行我生之臟器,此即所謂的「母病及子」;如肝臟有病時,常會波及到心臟,再由心依次傳到脾、肺、腎。此外,某一臟器有病時,也會影響到其五行生我之臟器,此即所謂的「子病犯母」;如肝有病時會影響腎,腎有病時會影響肺,肺有病時會影響脾,脾有病時會影響心,心有病時會影響肝。
中醫臨床看診著重於望、聞、問、切。望以觀看五臟所主的五色變化,來確定病變的五臟;即臉部、前額、眼瞼、前臂皮膚,呈現青色為肝病,呈現赤色為心病,呈現黃色為脾病,呈現白色為肺病,呈現黑色為腎病。此五色並非明確的原色,而是和健康時相比較的相對色調。此外,由皮膚的色澤變化,也可推測五臟疾病的傳變;如罹患脾病而皮膚呈現青色,為「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侵」;罹患心病而面色釐黑,為「水來乘火」。同時,在望診中也可由主色與客色,來推斷病情的順逆;如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為五臟的本色,春青、夏赤、秋白、冬黑、四立(立秋)黃為應時之色;以臟色為主,時色為客;主色勝客色,其病為逆,不易痊癒;客色勝主色,其病為順,較易治療。
問以詢問病人口味的變化,以判斷五臟的生理與病理狀況。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即酸味可營養肝,苦味可營養心,甘甜味可營養脾,辛辣味可營養肺,鹹味可營養腎;口中泛酸為肝火旺,口苦為心火旺,口甘為脾癉,口辛為肺有病,口鹹為腎水上泛。
若病人面部發赤,心中發熱,容易出汗,多半為心臟有了毛病;若頭目暈眩,容易發怒,不時會流淚,多半為肝臟有了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