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易經3

2010122710:00

人體與陰陽

世上的任何事務和現象都可分為陰、陽,在陰或陽之中還可再分為陰、陽,以至於無窮。因此,人體也可用陰、陽的屬性,無限地一再分為陰、陽。

就人體的部位來說,上方頭部屬陽,下方足部屬陰;背部屬陽,腹部屬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四肢屬陽,軀殼屬陰;四肢外側屬陽,四肢內側屬陰;軀殼屬陽,內臟屬陰。就內臟來說,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就經絡來說,陽經屬陽,陰經屬陰。

就背腹、五臟來說,心、肺在背部,腎、肝、脾在腹部。所以,背為陽,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腹為陰,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

人體的生理功能活動,無形的動力,稱為『氣』,屬於陽;凡是肢體、軀殼、臟器、體液等有形的物質,稱為『形』,屬於陰。人體由陰陽二氣交錯而成,正常人體的生理活動,是陰和陽保持著消長平衡的協調關係。這種消長平衡的協調關係,一定要在『陽氣保衛於外,陰精固守於內』的基礎上,相互協調,彼此聯繫,才能維持身體健康無病。

人體一旦陰、陽失去平衡,就會發生病變。假如,陽偏勝,就會發生熱性的症狀;陰偏勝,就會發生寒性的症狀。若陽氣虛弱,外表就會形寒怕冷;陰氣虛損,內裏就會感到虛熱。陽氣亢奮,全身就會發熱;陰氣過盛,內裏就會虛寒。

中醫診斷疾病有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大綱領。但不管疾病怎樣變化,總不出陰陽的範圍,而治療疾病也不外乎是調和陰陽。無陰陽,中醫即無法正確地找出身體的病症。中藥的一般運用,有升(升提)降(降逆)、浮(上行發散)沉(向下泄利)、四氣(寒、熱、溫、涼)、五味(辛、甘、酸、苦、鹹)等規律。這些規律都根源於陰陽學說的概念。